关于印发《内黄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初稿
时间: 2025-04-15 08:51:35 | 作者: 浴室用品系列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借助网络技术手段、以专业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庭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其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照料服务;二是由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为自理老年人和半自理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务;三是借助网络技术,运用智能化产品为居家老年人提供智慧化养老服务,这三种形式为97%以上的老年人提供服务,是养老服务的主要形式,适合老年人的生活小习惯,满足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有助于老年人安度晚年。为扎实推进幸福“六专六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实施,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依照国家和省有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标准和要求,结合新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
县级养老服务中心(中心敬老院)是本辖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综合服务和指导协调机构,代表县级民政部门承担本辖区特困供养人员全日集中住宿和照料管理服务,以及本辖区社会化养老服务职责。在确保本辖区有意愿入住的特困供养人员全部实现集中供养的情况下,优先保障高龄、失能、贫困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的机构养老服务,负责县级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的管理运营维护。县级养老服务中心(中心敬老院)由县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和中心敬老院组成。
县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是辖区内养老服务技术指导和实体服务的综合性指挥中心,应进行事业单位法人登记,按规定配备不低于6名管理和技术服务人员。中心设立办公室,对本辖区老年人信息进行收集、整理、汇总,建立老年人信息库和服务项目清单,指导本辖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设施的运营,做好本辖区老年人与服务机构的对接服务指导,通过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对接本辖区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养老服务实体。
建筑面积不低于9000㎡,床位200张以上(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60%)。
配套设施。包括给排水、采暖、通风、供电、安保、通信、消防、网络设备和必要的交通工具等。入住对象生活用房应集中供应生活热水或配置制备生活热水的设备。
运营资质。依法进行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纳入事业单位管理,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和《消防设计审查合格意见》, 内设医疗机构的,应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管理制度。最重要的包含:供(寄)养对象供养守则、安全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食堂管理制度、要事日记登记制度、请假销假制度、查房制度、值班与交接班制度、作息制度等。
医疗保障。开展医养结合,与附近卫生医疗机构签订上门服务协议,或内设医疗机构,包括医务室、诊所或医院。
人员配置。由运营机构按照入住特困供养人员和其他服务对象配备工作人员。工作人员与各类服务对象的比例:与失能服务对象的比例为1:1.5;与半失能服务对象比例为1:4;与自理服务对象比例为1:10。
停车场等室外活动场地和各类建筑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平整卫生,公共场所绿化、美化到位,无障碍设施配置到位。
安全达标。按照《养老机构安全管理》要求,落实好建筑、消防、食品安全、治安安全、设施设备正常运行安全、医疗卫生安全等六安全。
县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和中心敬老院由政府负责建设。中心敬老院可公建民营,依照国家基本公共服务配置要求,足额配备工作经费和专职管理人员。
县级养老服务中心可按“XXX县(市、区)中心敬老院”进行事业单位法人登记,根据需要加挂其他相应机构牌子。
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是为辖区老年人开展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的养老综合体,由养老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和老年人活动中心组成,承担本辖区机构养老服务、日间照料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及指导任务,也是本辖区老年人活动中心。
功能用房。设置住宿区、餐饮区、休闲娱乐区和护理区等,配置厨房、餐厅、储藏室、活动室、浴室、卫生间、医疗室、值班室、办公室等辅助用房,配备相应设施设备。
运营资质。依法登记注册,有消防验收合格证、食品经营许可证、服务人员健康证等。配备与服务功能相适应的管理人员、护理人员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全部培训上岗。
管理制度。各项服务、管理、安全、操作规章制度齐全、规范上墙,服务协议、健康档案、工作人员档案、日常工作档案、财务档案等分类管理、专柜存放。
养老床位。养老床位占房屋面积不低于6㎡,通风采光良好,无异味,定期更换衣物和床上用品。
配套设备。配有呼叫、烟感、监控、智慧用电系统等设备,走廊、过道、起居室等配备无障碍扶手、坡道,卫浴间配有坐便器、洗浴设备、防滑设施、太阳能或电热水器等。
厨房餐饮。厨房配有灶台厨具、消毒柜、食品留样柜、排气扇,餐厅配有餐桌、座椅,每周制定食谱,营养丰富,搭配合理。
安全达标。按照《养老机构安全管理》要求,落实好建筑、消防、食品安全、治安安全、设施设备正常运行安全、医疗卫生安全等六安全。
㎡以上),配备3名工作人员,工作人员按政府购买服务、配备公益岗或按最低工资标准列入预算的方式予以保障。对本辖区老年人信息进行收集、整理、汇总,建立老年人信息库和服务项目清单,指导本辖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设施的运营,做好本辖区老年人与服务机构的对接指导。
设置日间照料室、配(就)餐室、文体活动室、健身康复室、医疗保健室等功能室,具备为自理老年人和半自理老人提供“十
照料” 服务(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康复辅助、精神慰藉、文教体娱、法律维权、紧急救援、居家服务、政策咨询、智慧养老等十项服务)功能。
活动中心应动、静分区设置。室内配备电视、图书、报刊、棋牌、电脑、调温设备和活动器材等;室外活动场地规划合理、宽敞明亮、平整卫生、使用起来更便捷,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和健身活动器材。
养老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和老年人活动中心由政府依照国家基本公共服务配备要求负责建设。养老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老年人活动中心可公建民营,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可通过政府购买公益岗、政府购买服务或财政定补的方式配备专职工作人员管理运营。
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可按不纳入编制管理的事业单位进行法人登记,根据需要加挂相应牌子。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是依托社区养老服务资源和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为本辖区自理老年人和半自理老人提供社会化照料服务的机构。
(一)基本功能。具备为自理老年人和半自理老人提供“十照料”服务(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康复辅助、精神慰藉、文教体娱、法律维权、紧急救援、居家服务、政策咨询、智慧养老等十项服务)功能,可开展短期托养服务。
(二)选址要求。应设置在本辖区服务对象相对集中、交通便利、活动方便、环境优美的区域,宜邻近卫生医疗服务机构, 应建在建筑物低层部分,相对独立,有独立出入口。
于10张。设置日间照料室、配(就)餐室、文体活动室、健身康复室、医疗保健室等功能室。建筑防火等级应不低于二级,各功能室配备监控设备。二层以上的应设置电梯或无障碍坡道,走廊、过道、卫浴室等场地配备无障碍扶手、坡道等设施。
(四)管理制度。各项服务管理、安全管理、人员管理规章制度齐全、规范上墙,工作人员先培训后上岗。建立老年人服务档案,包括老年人基础信息登记表、日间照料中心服务申请表、
(五)设备配置。照料室配有床、床头柜、衣柜、调温设备等;文体活动室配有电视、空调、图书、报刊、棋牌、乐器和电脑等;健身康复室、医疗保健室配有必要的医疗保健器材和用品;配(就)餐室配有灶台厨具、消毒柜、食品留样柜、排气扇、餐桌、座椅、空调、时钟、公示牌等,每周制定食谱,搭配合理。老年人用房应保证充足的日照和良好的通风,充分的利用自然光,窗地比不应低于1:6,并有通风换气装置。
(六)智慧养老。配置智慧养老终端,具备智慧养老网络服务终端等设备,满足线上、线下服务需求。
(七)医疗保障。开展医养结合,与附近卫生医疗机构签订上门服务协议,定期开展医疗咨询服务。
(八)安全保障。落实《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基础要求》, 建立安全管理体系,确保设备设施安全,食品药品、消防安全、医疗护理安全、人身财产安全、信息隐私安全。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按照民办非企业单位依法注册登记,根据自身的需求科学合理加挂相应牌子。中心配备3名工作人员,按配备公益岗、政府购买服务或按最低工资标准列入预算方式予以保障,可由社区居委会调配,也可由第三方运营单位自由确定。
居家养老服务站是为居住小区内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社会化上门服务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场所,可根据小区规模和住户需求合理确定服务项目。
(一)服务功能。应根据小区老年人需求,合理确定助餐、助洁、助浴、助行、代办、助医、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紧急救援等服务项目中的一项或若干项。
(二)设置要求。宜在居住小区出行方便的底层或低层建筑内设置,相对独立,有独立出入口。
(三)建设规模。以街道或社区为单位,按照每户一平方米的配建标准,由应配建总面积减去已建日间照料中心面积,剩余部分按照便民利民的要求,布局合理。居家养老服务站面积一般不低于100㎡。
(四)功能用房。根据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和内容,合理设置若干功能室,原则上要有接待室、服务展示室和多功能活动室等,便于老年人活动和使用。
(五)管理制度。提供居家服务项目的服务标准、服务承诺和规章制度,规范上墙。
(七)安全保障。按着建筑、消防、食品安全、医疗卫生、特定种类设备等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开展服务工作。应制定社区居家养老意外事件安全应急处理预案、突发疾病应急预案、意外伤害应急预案等。
民办养老机构是依法办理登记,为老年人提供全日集中住宿和照料护理服务,床位数在10张以上的机构。建设标准执行《老年养护院建设标准》。
(一)选址条件。应建在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地方,不能建在自然灾害易发或存在安全风险隐患的地方。
(二)布局合理。设置有宿舍、厨房、餐厅、医疗室、多功能室、卫生间、浴室、接待室和附属用房,走廊、过道、卫浴间等场地应配备扶手、坡道等无障碍设施。
(三)运营资质。应依法登记注册并在民政部门备案,符合建筑、消防、食品安全、医疗卫生、特定种类设备等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
(四)规章制度。各项规章制度齐全,管理规范,工作人员先培训后上岗。老年人个人隐私信息、入住评估、服务协议等归类入档。
10张,有室外活动场地(包括健身活动、停车、绿化和晾衣场地等),规划合理,标识明晰,使用方便。
(六)设备配置。宿舍、厨房、餐厅、医疗室、多功能活动室、卫生间、浴室、接待室等功能室必备设施设备齐全,满足自
理、半自理和失能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和精神慰藉需求。宿舍配有床、床头柜、衣柜、调温设备;厨房配有灶台厨具、消毒柜、食品留样柜、排气扇;餐厅配有餐桌、座椅和空调;卫浴间配有坐便器、洗浴设备、防滑设施等;多功能室配有电视、空调、图书、报刊、棋牌、乐器和电脑等,公共区域应安装监控设施。
(七)医疗保障。根据自身的需求设置有卫生室、医疗室、诊所或与医疗机构签订服务协议,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
(八)安全达标。按照《养老机构安全管理》要求,落实好建筑、消防、食品安全、治安安全、设施设备正常运行安全、医疗卫生安全等六安全。
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是借助互联网和智能技术面向居家老年人、社区和养老机构提供老年人信息录入管理、综合居家服务、服务的品质管理、安全技术管控和综合分析研判等5大板块的传感网系统和信息平台,是区域性智慧化养老的综合管理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实时、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养老服务。具备安全运行监管、敬养质量监管、服务人员监管、运行机制监管、信息录入研判、数据分析研判、“互联网+”智慧养老服务、供需资源服务对接等功能。南阳市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系统应实现市、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和机构(家庭)五级相互连通、信息资源共享,区域内养老机构、服务设施和服务对象全覆盖,达到助老人便捷、助机构成长、助政府高效的服务目标。
设备配置:1、大屏显示系统。2、视频综合管理平台。3、音视频系统。4、机房建设:UPS不间断电源、防静电地板、机柜、空调等。5、电子政务外网线路延伸部分的建设。
主要功能:利用实时视频画面对辖区内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机构及服务设施的安全运行、敬养质量、服务人员、运行机制等进行监管。登录南阳市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可创建机构账户、录入机构信息、导入老年人数据,并对数据来进行综合分析,提供互联网+智慧养老服务、供需资源对接服务等。
主要功能:利用实时视频画面对辖区内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站和服务实体的安全运行、敬养质量、服务人员、运行机制等进行监管。1、汇总辖区内老年人数据。2、登录南阳市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可对服务机构进行信息录入、信息传递、综合研判评价、互联网+智慧养老服务、供需资源服务对接。3、具有线上承接服务需求、线下提供即时“六助”服务功能。4、提供智能养老服务设备包括:智能网关、智能床垫、智能腕表、摄像头、门磁传感器、水浸传感器、烟雾报警器、燃气报警器、防跌倒腰带等。
设备配置:1、电脑终端。2、接入电子政务外网及具备互联网出口线、视频监控系统。
体的安全运营、服务的品质、服务人员、运行机制等来管理。1、登录南阳市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可对辖区内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康复辅具、精神慰藉、文教体娱、法律维权、紧
2、采集本辖区老年人数据信息,及时上传,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建立老人健康档案并及时录入服务平台,对老人健康情况实时监控分析。3、具有线上承接服务需求、线下提供即时“六助”服务功能。提供智能养老服务设备包括:智能网关、智能床垫、智能腕表、摄像头、门磁传感器、水浸传感器、烟雾报警器、燃气报警器、防跌倒腰带等。4、对79岁老人设置提前提
库以及Webservice方式实现与市级平台数据对接,接受各级民政部门监管并共享有关数据和视频画面等。